我们使用 Cookie 来提升您的在线体验。继续浏览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我们使用 Cookie。
首页 > 博客 > 石版画的前世jin'sheng

石版画的前世今生

来自 小石子 October 7th, 2025 1 次观看

石版画,英文名为Lithography,源自于希腊语中“Lithos”(石头)和“graphein”(书写),结合了石头和书写的意思。

它与木刻、铜板蚀刻有所不同,石版画的印版是平的,属于一种平版印刷技术,因而它能创造出细腻、层次丰富的画面。

 

藏于偶然中的必然:石版画技术的诞生

一切事物的诞生并不能简单的说是出于偶然,冥冥中更是注定。

事情发生在18世纪的德国,一位来自布拉格的德国剧作家阿洛伊斯·塞内菲尔德Alois Senefelder, 1771-1834),由于无力承担高昂的印刷费用来出版他的剧本,便开始了尝试寻找更经济实惠的印刷方法。

一天,他用油性蜡笔在石灰石上记录了母亲的洗衣清单,之后他尝试用硝酸和阿拉伯树胶的混合液来清洗石面时,发现蜡笔写过的地方会吸附油墨,而被水浸湿的空白处则会排斥油墨。

这次偶然的发现,让塞内菲尔德开始了一次次的试验,逐步完善了这一工艺的流程:先用油性材料,例如蜡笔或其他药墨,在石板上作画;再用弱酸和阿拉伯树胶混合溶液处理石板,酸会慢慢腐蚀没有画过的部分,使其更加亲水,而画过的部分则更加亲油。当开始印刷时,先用水湿润石板,水会附着在亲水的空白部分。再滚上油性油墨,油墨就会附着在亲油的画好的部分,最后覆盖上纸张,通过压力机完成转印。

塞内菲尔德在1799年因此还申请获得了专利权,并在1818年出版了专著《石版印刷术全书》,系统地介绍了这项技术。

 

从商业到艺术:蕴含的艺术潜力

石版画技术迅速从德国传遍了整个欧洲,其经济效用使其最先应用在商业领域,例如乐谱,地图,广告,插图等等的大批量生产,它的高效和逼真,使它成为19世纪最重要的图像复制技术。

如果到此结束,那石版技术仅仅停留在印刷术的阶段,但它又怎会停留于此呢?

很快艺术家们发现了石版的巨大艺术潜力,它不像木板或铜板那样需要专门的雕刻技术,在石板上可以直接作画,就像在纸上作画一样自由,这大大降低了技术门槛。

法国的艺术家更是推动了石版画作为一种原创艺术的地位和发展。

曾创作了著名的《自由引导人民》的欧仁·德拉克洛瓦(Eugène Delacroix,他是最早认识到石版画艺术潜力的大师之一,创作了一系列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和动态感的石版画,为其赋予了艺术合法性。

1823年,德拉克洛瓦受委托为歌德的著作《浮士德》的法语译本创作插图。18261827年,17幅根据《浮士德》第一部分情节而创作的石版画作品面世,并于1828年随《浮士德》第一部分法译本全文一起出版。由于歌德和德拉克洛瓦两位分别在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的崇高地位,这一本书成为了插图艺术历史的分水岭。

 

 

梅菲斯特和饮酒伴侣,来自歌德的浮士德,1828年,(插图),

Bibliotheque des Beaux-Arts, Paris, France

(Option)Mephistopheles在天空中的序幕,来自歌德的浮士德,1828年,(插图),

Private Collection

 

奥诺雷·杜米埃(Honoré Daumier作为讽刺漫画家,则是将石版画的社会功能发挥到极致。他为巴黎的报刊创作了超过4000幅石版画,尖锐地批判社会政治现象。他的作品不仅是艺术,更是重要的历史文献,展现了石版画在捕捉社会百态方面的强大力量。

Bigre!...J'ai eu tort de me mettre toute l'Europe sur la bras!

Honore Daumier, 1855,石版画

(option)立法圈by Honore Daumier, 1834

National Gallery of Art, Washington DC, USA

 

从黑白到彩色:石版画的技术革新

出生于法国米卢斯的戈德弗罗伊·恩格尔曼Godefroy Engelmann)是法国石版印刷术的主要推广者之一。18131814年间,他对平版印刷产生了兴趣,在慕尼黑的塞内费尔德家逗留了数月。

恩格尔曼对平版印刷技术进行了多项改进,尤其是在1819年发明了平版水洗法。经过处理形成颗粒的石板使线条绘制变得自由,效果类似于炭笔画,但操作起来简单得多。该工艺允许直接用油性铅笔在石板上进行左右翻转的绘制。

之后他又研究发明了彩色石版画技术。它通过使用多块石板(每块对应一种颜色)进行逐次套色印刷,实现极其丰富绚丽的色彩效果。该技术延续黑白石版画逻辑,以分色制版与叠印工艺实现色彩表现,其转印技法构成多色彩石版画的技术基础。通过多版分色印刷,既保留石版画特有的细腻层次,又突破传统单色限制,形成独特的彩色石版画艺术语言。

这项技术研究促使恩格尔曼在1837年初获得了彩色石版印刷法的专利。

19世纪后期彩色石版画应用风生水起。被誉为插画届开山鼻祖的捷克艺术家阿尔丰斯·穆夏Alfons Mucha),在1894 年为巴黎传奇女演员莎拉·伯恩哈特设计戏剧海报《吉斯蒙达》,从而一举成名。这幅《吉斯蒙达》就是通过石版画的形式创作的,理想化女性形象,优美的曲线,简单的轮廓线,自然花草图案。他开创了新艺术运动的标志性风格——“穆夏风格,并融合了拜占庭、巴洛克、洛可可以及东方浮世绘等艺术风格。

吉斯蒙达Gismonda, 海报插画,石版画,穆夏,1894年创作

 

石版印刷在中国

 

石版印刷在19世纪中叶传入中国,并迅速在沿海城市尤其是上海发展壮大。作为通商口岸,上海集聚了西方印刷技术与资本,也成为中国近代出版业的重镇。石版印刷技术在此扮演了关键角色。

### 初期传入与应用
大约在1830—1840年代,传教士首先将石版印刷带入广州与澳门,用于出版宗教读物和教材。至19世纪中叶,石版印刷逐渐传入上海,结合中国传统木刻印刷经验,被本土工坊接受并发展。

### 报刊出版的中心
上海成为近代中国报刊出版的发源地。石版印刷因成本低廉、速度快、图文并茂的特点,被广泛用于新闻出版:
- 1870
年代,石印成为上海民间报刊的主要印刷方式,推动了《点石斋画报》等图文刊物的兴盛。
-
石印插图为读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,新闻、小说、连环画和讽刺画借此进入大众生活,开创了中国近代大众传媒的图像传统。

(插图建议:《点石斋画报》石印插图页)

### 教科书与古籍再版
上海的石印书局在教科书和古籍再版方面尤为重要:
-
大量西学教材和中学书籍通过石印出版,使得知识传播速度显著加快。
-
石印还成为再版古籍的利器,因能忠实复制书法和插图,广受学界欢迎。例如《古今图书集成》等大型丛书的再印,借助石印而更为普及。

### 广告与都市文化
与巴黎的彩色海报相似,石印广告在上海的都市文化中也占据一席之地:
-
香烟、药品、绸缎、戏曲海报多用石印彩色印制。
-
这些色彩鲜明、构图精美的石印广告海报,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消费文化,也成为今天研究近代上海都市文化的重要史料。

(插图建议:上海近代石印广告海报)

### 影响与传承
石印在中国的兴盛,标志着中国出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。它连接了传统木刻与后来的铅印印刷,成为中国近代印刷史的过渡环节。尤其在上海,石印推动了:
-
知识普及(教材、科普读物);
-
大众传媒(报纸、画报、连环画);
-
商业文化(广告、海报、商标)。

这些领域的繁荣,为近代中国的文化现代化和大众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 

多元化的艺术表现

进入20世纪,随着艺术的解放和多元化发展,石版画也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。它不再被视为复制工具,而是被认为与油画、雕塑并列的,具有独特表现力的媒介。

艺术家赵无极来到巴黎求学之初,最先学习了石版画技术,创作的八幅石版画吸引了当时在巴黎的著名诗人亨利米修的喜爱,并为此创作出了相应的八首诗。29岁的赵无极就借此开始在法国画坛崭露头角。

 

多产的巴勃罗·毕加索Pablo Picasso),也极大地拓展了石版画的技术和表现边界,通过不断实验技法,从新古典主义到完全抽象风格,他的创作也证明了石版画同样可以承载最前沿的艺术思想。

他在1945年圣诞节前后创作了一套11副石版画的作品《公牛Le Taureau》,全部石版都来自同一块石头。这个作品展示了绘画如何把对象由具象变抽象的过程。他从视觉上剖析了公牛的形象和形态,再层层递减,最后把形象消除到至简,再现其“本质”。

 

 

解放与传承

短短两个世纪,石版画诞生之后,从实用技术出发走向了纯粹艺术,从复制手段演变为了创作媒介,艺术家们将石版画从黑白创作到彩色,从古典主义到抽象表现主义,用艺术思维解放了石板的局限,探索无限可能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石版画深刻地参与到了艺术现代化和大众化的进程。如今的石版画早已被全球各大艺术院校纳入正式的教学体系,成为版画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门类。

闵齐伋《会真图》
上一页
闵齐伋《会真图》
阅读更多